海棠书屋 > 都市 > 沙雕艺人的翻车日常 > 第278章
  在剧本围读后没几天,所有人就都准备好东西,开始跟着还未前往片场的剧组人员,一同前往第一个拍摄场地。
  下了飞机,坐在转运的大巴车上的时候,林宙都已经累的睡着了,可薛灿星还在认真看着剧本研究角色。
  这一幕虽然川导看着应该很欣慰,但如果他都需要演员到这么刻苦钻牛角尖的话,那他这个大导演可真就是给白叫了。
  “剧本拿来,没收了,不准看了,快睡觉。”虽然川导的态度强硬,甚至直接上手夺走了薛灿星的剧本,但这种关心之情任谁都是能看的出来的。
  “川导,我……”薛灿星想说自己还不累,想再多看看剧本,但被川导瞪了一眼,那种感觉简直就像是被学校专业课里的老教授瞪了一样。
  没办法,薛灿星这话也没能说出口,只能拿过眼罩,无奈地睡了。
  而川导之前在飞机上的时候已经呼呼大睡过了,况且他现在的这个年纪,本来就没多少觉要睡,夺过剧本后,他也就手随便翻看着。
  毕竟这剧本他也算很熟悉了,虽说不至于倒背如流吧,但里面的剧情和重点情节,他都非常的烂熟于心。
  不过翻着翻着,他就发现,薛灿星这个孩子还真是认真,不止是自己写了人物小传,就连这剧本上面,也是被写的密密麻麻。
  里面的不同段落,及不同的出场,甚至一些很小的点,他都非常细致的标注,然后在边上还写了点自己的理解。
  川导看完后,都觉得自己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甚至有些地方都不如他想的多,薛灿星这种程度,当真是把这个角色给彻底掰开了揉碎了。
  这理解的是真到位。
  不过此时,跟着薛灿星过来拍戏的小助理,见川导在看薛灿星的剧本,甚至眉头有皱起,看了眼已经陷入睡眠的薛灿星,觉得自己作为助理还是要干点事的。
  最起码不能让导演不喜自家演员吧!
  川导抢走的那个剧本,上面有多乱她是知道的,不过自家艺人还有另外一本剧本,上面很干净,什么涂写都没有,那是薛灿星用来背台词用的。
  自己写满自己理解的那个剧本,就是他用来分析和代入角色用的。
  小助理此时就连忙拿出干净的剧本,递到川导的面前,小声说道:“导演,您看这本吧,这本比较清楚……”
  毕竟另一本被写和被翻阅的都已经皱皱巴巴了,多少有些拿不出手。
  只是川导并没有接过这剧本,反而是摇了摇头道:“不用,这本就挺好,你也别忙活了,赶紧休息去吧,咱们到村子里还得挺长时间呢。”
  助理还想再说些什么,不过看川导并非有什么不满的样子,虽然心中疑惑,但也只好应答,便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塞回剧本,也闭眼休息了。
  到了目的地,薛灿星下车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要被这一路的颠簸给搞散架了,但他还算比较好的了,此时已经有很多人下车开始吐了。
  川导像是已经很习惯了的样子,过来后把剧本还给薛灿星后,拍手道:“走吧,条件比较艰苦,大家克服一下,拍完就好了。”
  没办法,一个个的年轻人,看着上了年纪的川导都还这么精神,他们也不好抱怨,只能跟着健步如飞的导演,一起走进了这座大山里的村庄。
  今天他们要在这里,进行开头部分,以及电影结尾部分,还有一些插叙的镜头拍摄,此外还有很多配角戏份也在这里拍摄。
  总的来说,拍摄任务并不重,甚至属于薛灿星的镜头都很少,他也没几场戏要拍,甚至林宙更是几乎一场戏都没有。
  但川导并没有因此就分开两个组进行拍摄,而是带着全剧组的人都来了,在他的想法里,电影不仅仅是银幕上所播放的内容,更是蕴含着其镜头背后,所有的相关故事。
  拍电影并不是照本宣科,不是剧本上说这块该抬手,这里该落泪,这处该大笑,就完全照着剧本一步步来就完事的。
  电影也是有灵魂的。
  而电影的灵魂,就是要所有剧组的人一起来完成。
  哪怕林宙这个咖位,甚至还是他的老板,可现在到了剧组,那就完全是导演说的算。
  就算没林宙的戏份,但作为这部电影的主演之一,也必须要切身的来到这里,走在田埂上,感受这部电影剧本的诞生缘由。
  电影虽然大部分的剧情,并不在这里,甚至这里更多的用处,还是空镜,但这部电影的核心,这部电影的灵魂,就是在这里,在所有人的脚下。
  《麦子熟了》这部电影,不仅是聚焦对立的戏剧冲突,更是有关注在两个主演彼此的成长上。
  而所有成长的土壤,便基于这片不算肥沃的土地上。
  在所有人都架设机位道具的时候,林宙虽然没他的戏份,可他在能帮助的地方还是会伸手帮忙,见大家都不需要了,他便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这处大山里的村庄,看着这片还未长好的田地。
  不过他也不只是会看,在看到村里老人有过来围观的时候,还会拉着老人家唠嗑,倒也没问什么,只是在闲聊家常。
  薛灿星换好衣服,出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他突然觉得林宙不是来演戏的,更像是来下乡慰问扶贫的。
  这既视感太强了。
  不过他看现场还得准备一会,便也过去加入了闲聊,通过对话交流,他也了解了很多村子的事,不过还没等他听更多,对面大娘一句:“你这娃子,真是俊啊,穿着我们这娃子的衣服,也还是这么俊,一点都不像我们村里的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