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 > 大明1629 > 第436章 山西 辽东 京师
  自永安军南下后,便在山西开展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改革活动,事实证明萧亦选择此时南下是对的。
  在朝廷对永安军告捷一事处置不当下,整个南方几乎都处于一片舆论的浪潮下,加上剿贼事态愈加不堪,官军不断大败与连年的征战、灾荒,早已将原本富庶的山西变得愈加糜烂,驻军也是被抽调一空。
  所以永安军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百姓往往都是夹道欢迎,过不了几天那里便传来裁军招募振威营的消息,一杆‘萧’字大旗取代原有的朝廷旗帜,迎风飘扬。
  与朝廷征兵不同,永安军征兵已经不需要过多的宣传,甚至只需要几名飞骑在街道上驾着马经过,没过多久这件事便会风传全城,继而便如一滩清水中的波纹一般扩散至周边。
  成为永安军下属振威营的待遇自然不必再提,吸取朝廷的教训,萧亦不会给人任何空头的承诺,与朝廷那根本看不见影子的饷银,每一名入选永安军的军民都会立刻得到只属于自家的田亩与耕牛、种籽等物,相比之下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除此之外,永安军不败的神话早已传遍大江南北,许多从盛京赶回来的商人也在不断谈论近日盛京城内的异样,不久便风传各地。
  说是听闻那次兵败之后,奴酋皇太极直接是口吐鲜血,数日不省人事。
  盛京城内外几乎是日夜都能听见女真人的嚎哭声,这些商人似乎听到后金数次败于永安军后似乎是察觉到了什么。
  便有人开始从各地赶到大同镇城,希望能在这里开设分行、分号、商铺。
  对此事萧亦则是摆出一副十分欢迎的态度,更是亲自与前来的陶家等几家大户家主见面,言语中显现出十分关心商务发展的意思,这也打消了其余商人的顾虑。
  自此,大同镇城每日来往的各地商人与士子络绎不绝,萧亦的帅府门槛都快被踢破。
  在这种态势之下,萧亦将大同镇城扩建两次,现在的大同镇城无形之中已经成了大明北方的商贸中心,连带着整个山西都在飞速发展。
  若说以往的大明,除了歌舞升平的南方以外或许没有商人会认为连绵战乱的北方安全,但现在已经不同,若是提起去哪里开设分号最好,所有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一句话。
  “那自然是去萧帅的辖地最好!”
  若是有人问,在外流窜无家可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那些流民到哪里最有可能找到以往的生活,回答定是一个。
  “那自然是去萧帅的辖地!”
  第六次扩招后出征的前一天夜间,史路曾单独来找过萧亦,当夜萧亦与史路两人都没有回房陪着妻子与孩子,彻谈一整夜。
  史路首先向萧亦提出一件事,他认为现在振威营的衣甲已经不能再使用,要让所有永安军的兵士都一点点脱离朝廷,最主要的便是军心与民心。
  不过所幸,这最重要的两点已经不需要萧亦去担心,朝廷在这方面上十分配合,既然军心和民心已经缓缓走向萧亦,接下来的便是军壮上了,需要彰显永安军的特点。
  现在百姓只是看见永安军的正兵营才会直接认出来,这还不够,萧亦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要让百姓看到振威营的军士也能一眼认出这是永安军的人,是萧帅的麾下,而非朝廷官军!
  这点萧亦很久之前就已经在想,两人一拍即合,第二日征西前将军萧亦便下了命令,让齐浩光、王熊等人负责研究出一个新的振威营衣甲。
  齐浩光与王熊的军械司果然不负厚望,半月下来便已经将十几套新衣甲的草图放到了萧亦的桌案上,供萧亦裁定。
  最后萧亦选择了其中一套,这套衣甲内中均镶有铁片,防御力比起原来的皮甲提升不少,虽然还是与大战时的铁甲相差甚远,但相对于戍守地方却是绰绰有余,并且造价也并没有高出多少。
  换上新衣甲的振威营兵士自然有很大的不同,最直观的一点便是,振威营抛弃了以往大明制式官兵衣甲糜乱的形象,看上去英姿飒爽十分合身,以往振威营军士穿着的是制式的大明衣甲,一眼看过去好像是朝廷官军一般。
  这次明显不同,腰牌悬在腰间,黑灰色的衣甲与朝廷红黄色的制式衣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只需要一段短短的时间,振威营的衣甲便会印在整个山西的军民脑海中,继而便是整个天下。
  到了那时,一见到振威营的军士,所有人都会知道,这些人是永安军下属振威营的好汉们!
  各地振威营的兵士们可不会想那么多,他们只是感觉这新式的衣甲比起以往的来说十分合身,穿戴与行走也方便许多,最主要的还是自家婆娘与孩子也十分喜欢。
  穿着这副衣甲在外面轮守与巡街等都是一种享受,许多人也因此找到了接下来人生的意义。
  整个山西乃至南方各省都是一日日的往好的一方面变化,山西各地开展风风火火的开垦荒地、修缮城郭等事。
  同一时间,各地大兴墩台、挖水造渠,修建民房与水井,在萧亦的一声令下,振威营军士将原本庞大又起不到丝毫作用的墩台拆除。
  往往一座这样的墩台拆除下来获得的原料便能用以建造数座新式永安墩,崇祯七年末尾的山西等地就这样一日日的变化着。
  现在的永安军陷阵五营每一个营都十分完善,称其为单独的一支部队更为恰当,每营中都设有鸟铳队、车炮队与辎重队,从兵士到营官亦是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
  这些历战幸存下来的精锐老兵们在史路、黄阳、石刚、王大勇、杨利清五将的带领下分成五路,除了在各地裁军改革之外,每到一处便将当地的土匪、山贼等清剿一空,由此获得的银钱、粮米等物也是个天文数字。
  当然了,永安军只能将当地最顽固的贼匪剿灭,剩下的那些小鱼小虾永安军是无暇顾及的,往往待不了多久便要继续南下。
  不过这已经够了,当地振威营军士自然不能只是操练,这些被陷阵营打散的贼匪正好给振威营兵士们一个实战见血的机会,往往都会被振威营军士当做练兵而剿灭。
  不过在一个地方却仍是整日阴雨连绵,争议不休,那便是眼下的京师朝堂。
  对于永安军的事拖的越久,这些京官们便发现各处风起的谣言越是抑制不住,抓的人都快塞满了牢狱,到后来不得不将那些人放出来,看着他们议论也是无计可施。
  崇祯在内廷更是数日不断的大发雷霆,两天之内杖死三名犯了小错的宫女太监,又将数名官员革职下狱,大明朝的崇祯七年便这样在争议与惶惶不安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