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660节
  在明确了明军的主攻方向后,林良珺心中就更有底了,他一边带兵全力攻打枣庄,一边又命令在枣庄附近加强防御。
  这一次林良珺带出了所有的新装备和新武器,立刻对枣庄发动了猛烈的攻势。
  六月初,就在李成梁带领军队进入临沂的时候,枣庄告急,李成梁此时已经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只能硬着头皮强行渡过黄河,攻打徐州以东的宿迁地区。
  第680章 最后一战
  李成梁甚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输的。
  明廷的溃败开始在枣庄的一次进军中,由于士气低落,在军队集结的时候几支部队没有按期抵达,李成梁雷霆大怒,下令处罚了这几支军队。
  本来这种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军令如山,失期在先,李成梁的处罚也只是象征性的,却埋藏下了仇恨的种子。
  等到东南军队开始攻打枣庄,这几个被处罚的军队开始哗变,引起了更大的溃败,加上林良珺早就拿到了枣庄详细的布防图纸,整个枣庄战役只持续了三日,东南军队就顺利攻占枣庄。
  林良珺并没有在枣庄多停留,而是直接带兵攻打济州城。
  这时候还没赶到临沂的李成梁,接到了枣庄陷落的消息,他也是大为惊骇。
  在李成梁的计划中,枣庄也是可以陷落的,但是至少也要抵挡一两个月,拖住东南的主力再陷落,而不是这样毫不抵抗就陷落。
  李成梁再查看地图的时候,失去了枣庄屏障,济州城就直接暴露在东南的攻击中,而济州城是整个山东新军行营所在,大部分麾下军队都在济州城扎根,很多士兵都将妻子儿女接到了济州城内,同时济州城也是整个山东前线的后勤补给基地。
  李成梁咬着牙,现在如果回防,那士气更无法承担,他只能封锁消息,继续按照原定计划,从临淄攻打淮北地区。
  可是李成梁抵达临淄不久后,东南早就已经准备好的间谍立刻在临淄散布枣庄陷落的消息,并且疯传济州城已经被东南军队包围的消息。
  李成梁虽然想要压制消息,但是东南的这些消息都是用普通士兵能看懂的白话文写成的告示和小纸条,这一类恐慌性流言在军中散播非常快,根本封锁不住。
  李成梁没办法封锁流言,只能继续带兵南下,跨过黄河攻打宿迁。
  但是接下来的作战也非常不顺利。
  李成梁每次带领大军攻打东南的防线,对方总像是未卜先知一样,在他攻打的方向上集结大量的兵力。
  等到李成梁转移目标,东南军队又会继续集结,总是出现在他主攻的方向上。
  李成梁心中骇然,就算是军中有内奸,军队集结也需要时间,东南军队竟然能够这么快反应完成集结,他立刻在军中进行了几次反间谍的抓捕。
  可最后都抓到自己身边了,也没发现泄露消息的间谍,到了最后李成梁只能决定,在最后一刻再公布自己的行军计划,然后立刻制作成作战计划分发给各部,然后紧急行军。
  但是李成梁这样做的结果依然没有效果,东南的军队还是能够及时出现他行军的方向上,他怎么也想不通,东南到底是怎么传递消息的,总不能他刚出发,东南军队就已经开始向他的目的地集结了吧?就算是飞鸽传书也不可能这么快吧?
  而且大军行动,通知各部队行军不是也需要时间吗?东南指挥官是怎么控制麾下军队的?
  李成梁并不理解电报这种通讯工具,但是他的军队士气已经快要崩溃了。
  林良珺攻打了枣庄之后,立刻开始攻打济州城。
  济州城处于运河沿岸,本来是就是通过漕运发展出来的城市。
  运河从济州城内流过,当年颜钧在济州城组织过漕工罢工的活动,依然保留了漕工的组织。
  这段时间因为漕运罢工的原因,李成梁下令对漕运码头进行军官,逼迫漕运工人干活搬运物资,已经积累了巨大的矛盾。
  林良珺突然出现在济州城外,留守济州城的山蒿先方寸大乱,连忙组织人上城墙防御。
  为了壮声势,山蒿先还命令漕运码头工人也披上军人的衣服,站到城墙上去防御。
  这下子自然引起了漕运工人更大的不满,这些日子被明廷军队逼迫干活,如今又流传明廷强行征召他们入军守城的小道消息,这些积累了巨大不满的漕运工人立刻联合了起来。
  就在林良珺炮轰济州城不久,漕运工人拿着从漕运船上抢下来的武器,迅速从城内武装起来,夺取了一座城门,然后打开城门将东南军队放入了济州城。
  林良珺一开始还以为这是明军诱敌深入的计策,但是他看到大开的城门,终于还是忍不住诱惑,无论是不是陷阱,先冲进城再说!
  大军冲入济州城,正在大将军行营处理公文的山蒿先听到喊杀声,又听到了东南大军杀入济州城的消息,立刻感觉到天晕地旋,几乎要昏倒。
  济州城一丢,山蒿先也知道明廷气运已经丢了,他大哭道:“大将军,我辜负了您!”
  山蒿先如同走马灯一样回忆了自己的过往,从山东的落魄书生,通过一份文章得到了大将军李成梁的赏识,从而成为李成梁的幕僚,帮助他谋划成为大明的执政。
  那时候大明依然占据大半的江山,那时候的山蒿先是多么的意气风发。
  可随着明廷版图日削月割,只剩下最后三省一京之地的时候,山蒿先终于跟随李成梁出征,可结果是济州城只守了一周。
  想到这些,山蒿先抓起侍卫的火枪,直接在行营内饮弹自尽。
  就在济州城破后,东南第一旅从海上集结大沽,在林默珺的带领下从大沽再次杀向京师。
  等到济州城破的消息传到了南京,苏泽立刻宣布在三天后举行制宪会议。
  他对着内阁众人发去战报,靠在了躺椅上看着窗外。
  穿越至今,终于推翻了明廷,过往种种浮上心头,苏泽却没有丝毫轻松的感觉。
  明廷覆灭不过是早晚问题,但是苏泽却依然战战兢兢的面对这个新的帝国。
  没有了明廷这敌人,这千百年来的顽疾积弊,就只有自己来抗了。
  一想到这里,又怎么能松懈下来呢?
  甚至在苏泽看来,消灭明廷之后面对的困难才是更多的,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也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苏泽提起笔,开始书写他在制宪会议的开幕词。
  第681章 苏泽之问(大结局上)
  七月十二日,就在济州城破半月后,绝境中的李成梁部宣布投降。
  早在李成梁投降之前,明廷的李太后牵着小皇帝,向进入京师的林默珺投降。
  至此,天下人都知道明廷正式灭亡。
  十二日,推迟至今的制宪会议终于召开,来自各省的制宪会议代表进场,在在场所有制宪会议代表的注视下,苏泽代表整个东南进行总结发言。
  看着台下的一双双眼睛,苏泽展开演讲稿,但是他想了想,又合上了演讲稿。
  前排的申时行疑惑的看了一眼苏泽,在场众人群情激动,明廷覆灭,这标志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所有在场的代表们,都为了能够参与缔造一个新帝国而欢欣雀跃。
  苏泽看向台下,清了清嗓子说道:
  “我大军取得多少胜利,想必这些我就不赘述了,大家在报纸上已经看到了。”
  众人哄堂大笑,苏泽威信很高,但是不喜欢嘉靖那一套帝王心术,也没有什么架子,大家也很习惯他在报纸上写文章,所以对这位大都督也很亲近。
  “去年取得多少经济发展,民政上有什么成就,这是徐首相要汇报的事情,我就不越俎代庖了。”
  众人再次哄笑,苏泽确实和任何一任建国者都不同,他并非那种大权独揽之人,日常政府庶务也很少亲自过问。
  “新国家的典章制度,这是诸位在制宪会议需要讨论的事情,我也不多说了。”
  这下子众人愣了一下,本来大家以为苏泽要追述过往功绩,然后确立建国的方针,好歹要定下国体国名之类的东西,这些也是制宪会议的事情?
  那大都督要讲什么呢?
  苏泽环视一圈说道:
  “我这一次站在这里,想要向诸位提几个问题。”
  这下子众人都整不会了,就算是前排的徐渭都愣住了。
  提问?
  这世界上从来都是别人向大都督提问,仿佛这位似乎生而知之的大都督,总能解答一切的问题。
  他对于各种事物都有所涉猎,总能提前布局,火器、蒸汽机、铁路、以及这次在大战中发挥巨大的电报,苏泽这位大都督总能够准确的在未来发展中找到最正确的道路。
  文坛上他是一代文宗,在学界他是文坛大宗师,前些日子藏地僧人进入南京朝贡,这位藏地著名高僧在辩经中都输给了大都督,大家都不知道这位大都督还有什么不会的。
  台下众人都看向苏泽,他们实在不明白,苏泽到底要提什么问题。
  苏泽彻底放弃了自己所写的稿子,自由发挥的说道:
  “这些问题,并不是师长向学生弟子提问,因为这些问题我也不知道答案。”
  “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我们这代人可能都搞不清楚,也只能等着后人来回答我们了。”
  苏泽说完,众人更是哗然。
  这个时代,所有人都有种莫名的自信。
  这份自信不同于任何一个时代,在技术上人类驯服了蒸汽,能够驱动庞大的设备制造成吨的钢铁。
  在天文上,紫金山天文台编纂出历史上最准确的历书,甚至连天体运行的轨迹都能测算预测。
  在地理上,最精致的地图已经在绘制中,人们相信可以丈量整个世界。
  在算学上,各种公式不断的提出,人们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参数,就能计算物体未来的位置。
  在医学上,各种疾病的病因已经从玄而又玄的寒热阴阳,变成了更加可观测的病原体上,正在逐步解开人体的奥秘。
  在军事上,东南的军力武器天下无敌,战舰驰骋在大洋上,货物远销海外。
  有如此功绩的建国者,就算是苏泽坚持不肯称帝,那也是直追秦皇汉武的统治者了。
  大家想不通,这个世界上还有困扰大都督苏泽的问题?
  苏泽看着众人说道:
  “我的第一个问题,东西南北。”
  “自从大禹定九州,天下就有了区划,秦汉郡县始,东汉又在郡县上加设州置刺史部,最后到元明设省,这天下总是要划分的,自然就有了南北东西。”
  “前明之时,福建也有溺婴陋习,沿海有倭寇之乱,可即使这样,明廷科举也有南北榜之争。”
  “如今呢,我中原地域广袤,南北东西之差异,可以说是天差万别。”
  “东南之繁盛,湖广之肥沃,总有发展好的地方,也总有发展不好的地方。”
  “世间的事情就是如此啊,就算是一家子人,传承几代之后也有的家庭富庶,有的家庭落魄,这是世间之理也,也能绝对不是人能够解决的问题。”
  徐渭和方望海皱眉,他们已经隐约明白了苏泽所说的问题了。
  苏泽继续说道:“南北东西,习俗和发展都不同,各省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教育人口条件都各有不同,发展也有先后之分,所以总有富庶的地方,也总有贫穷的地方。”
  “就如同一大家子用钱,富庶的要缴纳多点赋税,贫困的地方需要内阁和官府调拨补贴。”
  “天下总有水灾旱灾蝗灾,遭灾了需要开仓救济。”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