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 > 甲午崛起 > 第1201章 【1194 曾国藩的自律】
  以现在华国的医疗水平,还有保障体系,整个华国的老百姓,平均寿命至少延长二十年!
  华皇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全民的,只要拿身份证到医院去,就能够享受百分之八十的免费医疗,不分官员和平民,所有人,一律平等。
  庞大的医保,社保和养老保险的压力,也是阻碍华国‘跑起来’的一项巨大障碍,甚至是目前的最主要障碍了。
  但是华皇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国策,整个华国有别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地方就在这里,虽然经济水平上,华国仍然是初级阶段的水平,但是在政治体系上,华国从一开始建立,就已经突破了三个时代,甚至是四个时代,是按照国家垄断的形式在要求华国的体系的,这也保证了华国政治上始终平稳。
  华皇认为人的本质需求,其实概括起来很简单,就四个词:温饱,小康,朋友,名利!
  首先要温饱,要吃饱穿暖,女人也包含在温饱这一块,吃饱穿暖,又有女人,就是一个寻常男人的生活了。
  在这个基础上,能过的比寻常人富足一些,没事能出门旅游,到处玩一玩,就是小康生活了。
  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之后,便需要朋友,达不到这个基础,不会想要和朋友交往,这是人之常情。
  有了朋友,每天瞎玩,一段时间之后,便会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的生活,和更高层面的物资面的生活,这便是名利!
  至少,华皇是这么认为的。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所谓庸人,就是昏睡了一生的人,因为欲望缠绕,意志软弱,智慧不明,普通人一生只能动用上天赋予的很少一部分潜能。
  而英雄伟人则是醒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可以把自身潜能发挥得比较充分。
  而“圣人”,或者说达到“自我实现”状态的人,则是通过刻苦努力,穿透重重欲望缠绕,战胜种种困难,将自身潜能调动发挥到近乎极致。
  儒家说,一个人修炼到了圣人状态,就会“无物,无我”,“与天地相感通”。
  就会“光明澄澈”,“从容中道”,达到一种极为自信、极为愉快的情感状态。
  人在这时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发挥全部智能。
  在高峰体验中主客体合一,这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
  应该说,儒家的圣人理想远比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高远和超越。
  从曾国藩身上,华皇可以悟出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
  华皇认为,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著名的人物,伟大的人物,格外推从才华并不出众的曾国藩的最大原因,曾国藩是一个有毅力的人,即便没有才华,也能取得成功。
  首先是立坚定不拔之志。
  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
  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因此,“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身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曾国藩对这一点体认极深。
  曾国藩曾说过,立志譬如打地基。“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如居室然,宏大则所宅者广,托庇者众。诚信则置址甚固,结构甚牢。”只有基础广阔,结实,才能在上面盖起宏伟壮大的生命之殿。
  曾国藩人生第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立了最高远的志向。
  有了志向,接下来需要的就是实行力。
  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
  他的办法是“日课”。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
  他每天都要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既然自我完善,首先当然就要抓紧时间,不能再“闲游荒业”,“闲谈荒功”,“溺情于奕”。
  从十月二日起,曾国藩给自己规定了以下基本学习日程: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
  这是必须完成的课程下限,除此之外,他还每日读《易》,练习作文,整个学习的效率大为提高。
  及至十一月初九日,他上午到陈岱云处给陈母拜寿。饭后本打算回家学习,结果在朋友的劝说下一起到何子贞家去玩,在那里和人下了一局围棋,接着又旁观了一局。
  在看别人下棋时,他内心进行着激烈的“天人交战”。
  一方面是想放纵自己一次,痛痛快快玩一天算了,另一方面却是不断想起自己对自己许下的种种诺言。
  终于,一盘观战未了,他战胜了自己,“急抽身回家,仍读兑卦”。
  和大多数初入社会的青年一样,刚到北京的曾国藩待人天真,一片直拙。
  一旦成为朋友,就掏心输肝,同时也要求对方对他毫无保留,缺乏人我相交必需的距离感和分寸感。
  曾国藩既然以“圣人”自期,也不自觉地以圣人标准要求朋友,经常说话过于直接,不留余地,不分你我,因此很容易与朋友发生冲突。
  这个缺点,他的一些朋友知之甚深。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三日日记:“岱云……言予于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入,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龉,大者凶隙,不可不慎。”
  曾国藩认为,磨练自己要有如鸡孵蛋般的耐心和韧性。
  他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的一生。
  因此也是不断脱胎换骨、变化气质、增长本领的一生。
  曾国藩以“求阙”命名自己的书房,从青年到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责中,不断寻求、针砭自己的缺点。
  比如对无恒这一缺点,他就终生攻伐不懈。
  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写道:余病根在无恒,今日立条,明日仍散慢,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成,戒之!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四十六岁的他写信给弟弟说:我平生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即水军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当以为鉴戒。
  曾国藩从生到死,都生活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之中。
  同治八年(逝世前三年)八月二十日:念平生所作事,错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学问一无可取,后世将讥议交加,愧悔无极。
  同治九年三月三十日:二更四点睡。日内眼病日笃,老而无成,焦灼殊甚。究其所以郁郁不畅者,总由名心未死之故,当痛惩之,以养馀年。这就叫做“几十年如一日”。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练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
  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即使后来军事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时间,仍然坚持读书写作。
  他接人待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经过无数次反复较量,到四十六岁后,他终于对自己的恒心比较满意了。
  曾国藩在日记中总结说: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
  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终身以为常。自流俗人观之,岂不区区小节,无关大体乎?而不知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善觇人者,每于此觇道力焉。
  普通人过了中年,性格已经固定,记忆力、学习能力下降,进取之心就逐渐懈弛,认为老狗学不会新把戏。
  而曾国藩却终身处于学习、进步之中。他给弟弟写信说:弟之文笔,亦不宜过自菲薄,近于自弃。余自壬子(四十三岁)出京,至今十二年,自问于公牍、书函、军事、吏事、应酬、书法,无事不长进。弟今年四十,较我壬子之时,尚少三岁,而谓此后便无长进,欺人乎?自弃乎?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不管是和哪个国家的人接触,都要首先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以交朋友为主,愿者上钩。这是我们做事,交朋友,应该保持的态度。”华皇郑重的对曾纪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