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 > 天官 > 第275章
  因这个缘故,这一上午的僵持,朱厚熜并未亲自露面,都是由袁宗皋出面与杨廷和应对。
  老长吏表现的很坚决,坚持按照遗诏所书,嗣皇帝需由大明门、承奉门入宫,入承奉殿。
  原以为仪式已经进行到正阳门,杨廷和会妥协,没想到他却坚持按照之前“礼仪状”的程序进行,不肯让嗣皇帝仪仗从紫禁城正门入宫,依旧坚持走东安门。
  袁宗皋虽晓得偏门入宫的弊端,可僵持到现下心里也怕了。
  若是因这番变故,使得世子皇位有失,才是因小失大。可是劝着世子隐忍的话,他只轻飘飘地提了这一句,就不敢再多说。
  世子是他看着长大的,看似谦和,骨子里很是傲然。毕竟是王子皇孙,打落地起就是王府独子,王爷、王妃捧在手心上,实不是能忍辱负重的性子。
  杨廷和不管出于公心还是私心,只在京城众文武面前,再三驳嗣皇帝的面子,已然是犯了忌讳。
  世子方才提及回安陆继续做藩王的话,换做旁人听会觉得是虚张声势;可袁宗皋晓得,这是世子的真心话。
  或许世子生在富贵之地,又由王爷亲自教养的缘故,对于权势并不那么热衷,起码表现的很淡然。暂领王府事的这两年,他虽将王府事务管理的井井有条,可也没有事必躬亲,不过是将几个属官牢牢掌握在手心中,时而敲打一番而已,使得老臣不敢欺主。即便他有心提拔府学伴读,也没有将新人立时换下老人,而是安排伴读们在各处学差事。
  世子是人上人,小小年纪已经晓得驽下之道。
  因晓得世子底线,袁宗皋的腰板就直了。
  之前他虽态度强硬,可到底患得患失。
  现下则放开许多,遗诏不管是谁草拟的,既已经明发天下,想要改口谈何容易。就算杨廷和想要反悔,也要看张太后是否愿意。
  皇位久虚,杨廷和毕竟是外臣,张太后也得担心是否会生变。毕竟去年有宁王造反,今年又有江彬不轨之事。
  只有世子早些登基,朝局才能稳定下来。
  从世子暂歇的屋子出来,袁宗皋望着数丈外伫立的文武百官眯了眯眼,心中不无叹息。杨廷和这次真的是有些过了,自家殿下的性情可不如看上去的那么宽和。
  杨廷和已经看到袁宗皋出来,面色肃穆的看着他,脸上绷得紧紧的。
  袁宗皋并没有急着上前,在杨廷和面前他已经说了三次,旧话重提也没意思。他只要露个面,表现王府这边并不妥协就好,然后就等着宫中消息,张佐已经代殿下去了宫中。
  想到这里,他回头往北望了望,耳朵动了动。
  北边竟然传来马蹄声响,因今日嗣皇帝仪仗要入宫,所以在正阳门内的棋盘街已经戒严,重兵把守,禁止军民通过。
  不过,他的脸上并无诧异之色,反而暗暗松了一口气,停下脚步,转身回去见世子。
  “殿下,宫里那边怕是来人了。”袁宗皋禀告。
  除了传懿旨的天使,谁人敢在这个时候在棋盘街上策马驰行。
  世子“嗯”了一声点了点头,面上似无多大变化,可袁宗皋还是瞧出其中细微变化。他垂下眼帘,心里明白,刚刚提心吊胆的不单单是他一个,世子心里怕是也悬着。
  过了盏茶功夫,就见张佐急匆匆进来,面带喜色禀道:“殿下,太后懿旨下,言皇位不可久虚,既嗣皇帝已在偏殿,文武官员便当劝进!”
  世子犹自压制着欢喜,可到底年轻,还是露出几分激动。
  袁宗皋与张佐对视一眼,齐齐地松了一口气。
  正阳门外,文武百官跪接懿旨,却是欢喜不已。
  劝进书都是内阁与礼部早就拟好了,既是太后下旨该上了,就那上吧。上了之后,嗣皇帝当然有资格从大明门过,从奉天门入宫。
  这场“礼仪状”之争,终是嗣皇帝赢了。
  不少人看着杨廷和的背影幸灾乐祸,即便这些日子再一手遮天又如何,等新皇帝登基,格局就不同了……
  ※※※
  良乡县城,最繁华就是驿站街与县衙前街之间,王琪口中说着对这边熟,实际上也是第二回来这里。不过是因他在馆驿街外,有两个王家长随留着,才在几个伙伴前充当“地主”。
  不管是道痴,还是陆炳与刘从云,对于这京畿市井民俗,都带了好奇。
  陆炳与刘从云是初到北地,道痴虽上辈子是北方人,这五百年后沧海变幻,又是另一番味道。
  同后世带了东北遗风的京腔不同,现下的京腔是更接近于后世的河北话与安徽话之间。听说大明最早的官话是淮扬话,不过太宗迁都后,后宫中太监与宫女都是直隶选进,皇家的口音就变了。上行下效,官话就有点南北合流的意思。
  不过酒楼里的上等席面,不是后世带了鲁菜风格的燕翅席,依旧保持淮扬风味。
  对于王琪等人来说,吃惯了重油重辣的荆楚菜,淮扬菜则有些寡淡。
  即便那道栗子鸡,也是放了糖,并不怎么和大家口味。
  不过坐在楼上雅间,看着窗外街景,也别有一番趣味。
  众人吃了席,就在街面上溜达,打量着街上的行人。
  北方男子看起来确实比楚地男儿高大,却少了几分斯文。即便偶有穿着儒服的士子经过,也带了彪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