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海棠书屋 > 历史 > 我在乱世做权臣(穿越) > 分卷(213)
  如此,赵军才会停在青州,没有继续南下。
  从那之后,许多赵臣都默认,除非陈国主动发起战争,否则赵国很有可能与陈国相安无事至少十年。
  起码要等赵国有支像模像样的水军。
  然而现实却与大殿内的赵臣们所想甚远。
  陈国送来的这封信上的内容十分简单。
  既不是宣战,也不是议和。
  只是单纯的以极恶毒的语言嘲讽咒骂重奕和宋佩瑜,其迂腐的嘴脸和恶毒的用词,胜过赵臣百倍不止。
  第128章
  信的末尾,还附带了首,连永和帝都能看得出来狗屁不通的顺口溜。
  赵太子,喜龙阳,目无纲常思倌色
  宋少师,什么师,轻推慢搡醉春风
  相比永和帝等人的惊怒,重奕和宋佩瑜看了陈国送来的信后,反而没什么情绪波动,还能劝永和帝和宋瑾瑜不必动怒。
  在重奕眼中,薛临已经是个死人,早晚会死在他手上。
  他从来都不会将死人的话记在心里。
  宋佩瑜看到这封信后,却感触颇多。
  他能认得出来,这封信是薛临亲笔所写。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宋佩瑜都将《君临天下》的男主薛临,当成最大的威胁。
  他不惜代价的收集有关于薛临的所有消息,光是薛临闲暇时随手抄写的诗词经易,就装满天虎居某个带锁屋子内的两个箱子。
  宋佩瑜曾仔细研究过薛临写下的每一个字,对薛临写字时的小习惯,说是了若指掌也不为过。
  因此,宋佩瑜曾发现件十分有趣的事。
  在某个时间节点,薛临随手抄写的内容和字迹突然发生巨大的改变。
  这是件很不正常事。
  宋佩瑜发现这件事后,有意去寻找兄长、侄子们多年来留下的字迹,都能发现明显的改变。
  就连宋瑾瑜这等有自己独特的字迹风格,且字迹风格早就定型的人,刚写下的字都与五年前的字有些微的差别。
  薛临的字迹却在突然大变后,十多年都没再改变。
  这让宋佩瑜自然而然的想起,他当年突然知晓,惠阳县主有可能知道书中惠阳县主经历的时候。结合陈国多次在与赵国还没有冲突和利益相争,甚至乐见于赵国能牵制燕国的情况下,就屡次对重奕下手的行为。
  宋佩瑜因此怀疑过,陈国可能出现与惠阳县主一样,因为某种原因或者在特殊境遇下,知道《君临天下》的内容。
  而且宋佩瑜几乎能肯定,陈国的人只知道重奕会短暂的统一十六国,并不知道重奕其实是调换真太子的狸猫。
  否则这个屡次对重奕出手的人,没道理能容得下穆和。
  当初宋佩瑜就怀疑过,陈国的惠阳县主是薛临。
  因为薛临的祖父驾崩后,薛临的父亲并没有像书中那样,因为兄弟们相互残杀的太狠,捡漏成为皇帝。
  而是在老陈皇还在世时,突然从不起眼的小透明皇子逆袭成皇太子,名正言顺的成为陈国的新皇帝。
  书中的年号显平,也变成寓意更好的显开。
  显开帝登基后,只给原配王妃封了贵妃,反而封了个没有儿子的侧妃为皇后,还将薛临记在皇后的名下,给薛临唯一嫡子的身份,然后顺理成章的册封薛临为皇太子。
  按照书中的轨迹,薛临要等到他的嫡出兄长,甚至更受宠爱的庶出弟弟都犯下大错后,才逐渐崭露头角。
  按照陈国的变化推断,知道书中内容的人就算不是薛临,也是与薛临有密切关系的人。
  可惜赵国与陈国相距甚远,中间还隔着黎国。
  宋佩瑜对陈国的消息,始终都算不上灵通,也没有证据能证实他的猜测。
  意外发现薛临早些年明明喜欢抄写诗词,却从某个阶段开始,突然放弃诗词,只抄写晦涩难懂的经易,偶尔还会根据抄写的经易写下两句理解后。
  宋佩瑜又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暗中搜罗薛临流传在外的墨宝。
  至于薛临写下的理解
  宋佩瑜觉得他没法欣赏,还特意将原稿拿去给宋瑾瑜看。
  宋瑾瑜毫不客气的评价,得意自满的老头子。
  宋佩瑜更加坚信,薛临身上肯定有秘密。
  可惜宋佩瑜发现他不是简单的穿越而是穿书的时间太晚。
  薛临早期又只是陈国透明皇子的透明儿子,留下的墨宝并不多。
  起码流传到宋佩瑜手中的少数墨宝,并不能让宋佩瑜判断薛临发生巨变的具体时间。
  硬是要圈定个模糊的期限,大概和宋佩瑜与家人前往梨花村的时间差不多,也许还会早上三五年。
  发现薛临不仅是主角,还是自带未知金手指的主角,且从一开始就对重奕抱着巨大的恶意。
  宋佩瑜难免更加在意薛临。
  当年偷偷潜入赵国的人,是薛临的替身,委实让宋佩瑜遗憾了许久。
  这么多年来,赵国与陈国多有博弈。
  虽然双方有来有回,但宋佩瑜对薛临的警惕却始终都没放下。
  有金手指的主角薛临
  就像是个魔咒似的困扰着宋佩瑜。
  谁知道薛临会不会还有未知的主角光环?
  直到听闻薛临被姬瞳追杀的时候,被坍塌的帐篷困住,不仅烧伤大半张脸,可能永远都无法恢复,还伤到了某个不可细说的部位。
  宋佩瑜才发自内心的相信,薛临与他一样,只是知道的事比旁人多些,并没有所谓的主角光环。
  将薛临身上的光环和标签全都撕掉后,再去看薛临这个人。
  宋佩瑜完全不知道将薛临当成心腹大患的自己,到底在想什么。
  毫无疑问,薛临是个聪明人。
  否则书中的薛临,也不会成为最后统一十六国,成为九州霸主的人。
  这辈子的薛临,也不会在发生改变后不久,就让显开帝顺利的成为皇帝,自己也成为太子。
  薛临身上的缺点也极为致命。
  宋佩瑜从薛临的行事作风上,完全看不到薛临曾经身为透明皇孙的谨小慎微,与他数次交手的薛临,胆子大到近乎莽撞,似乎从未想过失败的可能。
  事实证明,薛临不仅会失败,还会屡战屡败。
  每次失败后,薛临身上都会爆发极强的韧性,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程度的挽回损失。
  然后又因为近乎莽撞的决策失败。
  如果三年前,薛临没贪心到非要拿下翼州与兖州边线的城池,明明在翼州沁县屡次吃亏,仍旧不肯撤退。
  而是直接顺着兖州南边关卡进入兖州,驻守兖州八关。
  赵国也不会那么轻易的拿下兖州和青州。
  薛临行事作风中鲜明的傲慢、专横和固执己见,完全看不出他曾是个谨小慎微的透明皇子,反倒像是已经独断专行多年的帝王。
  如今这封专门谩骂羞辱重奕和宋佩瑜的信。
  也完全看不出薛临是《君临天下》书中,在赵国启帝势不可挡的横扫九州时,能忍着屈辱和谩骂,为了保留陈国实力,未战而降。却在几年后一雪前耻,千里之外以妙计摧毁赵国,取而代之的帝王。
  宋佩瑜心中忽然升起怅然。
  也许他忌惮的薛临,和他遇到的薛临,从来都不是相同的人。
  他终于彻底猜透薛临身上的秘密。
  这是做了不知道多少年九州霸主后,回到从前的薛临。
  感受到手腕上的力度,宋佩瑜抬头看去,果然对上重奕专注的目光。
  宋佩瑜眼尾上扬,做了个嘴型,将心中突然升起的感悟告诉重奕。
  英雄迟暮
  燕国庆帝年轻的时候,也曾是让九州侧目的枭雄,年老后却开始贪图安逸。
  明知道定都洛阳会让幽州不满,彼时的庆帝眼中,却只能看得到定都洛阳后,他就不必再于咸阳和洛阳之间奔波。
  庆帝不仅对幽州和翼州越来越深的矛盾视而不见,还任性的要求臣子们,不要将这些矛盾闹到他面前。
  可以说幽州和翼州的分裂,根本原因全都在庆帝身上,孝帝不过是只替罪羊罢了。
  如今在薛临身上,宋佩瑜又看到另一种英雄迟暮。
  他顺着越来越激烈的声音,看向正与肃王大骂薛临的永和帝。
  不知道永和帝的迟暮之年,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宋佩瑜将目光移动到永和帝身上后,仍旧专注的望着宋佩瑜的重奕,目光忽然变得深邃起来。
  英雄迟暮?
  难道宋佩瑜嫌弃他老?
  重奕难得升起委屈的情绪,开始思索要怎么对宋佩瑜证明他不老。
  另一边,永和帝和肃王对薛临破口大骂后,终于将胸口滞闷的恼怒和气闷发泄大半。开始思索被陈国猝不及防的扇了个大巴掌后,要怎么踹回陈国脸上。
  除了永和帝、肃王和宋瑾瑜之外,其他被叫来的重臣们脸色也没好看到哪去。
  陈国宣泰帝如此羞辱赵国太子,还是让赵国臣民引以为傲的太子。
  这种行为在赵臣们看来,不亚于陈国宣泰帝对他们的祖坟指指点点。
  寻常百姓走在路上时被无缘无故的挑衅,都要给对方个教训,免得被围观的人以为自己是个怂货,日后来欺负他。
  赵国身为九州仅剩三个国家中,实力最为强横的国家。
  怎么能容忍陈国如此放肆?
  众人纷纷献出良策,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放在豫州上。
  既然没有水军,无法从兖州、青州南下徐州,那就从豫州入手。
  他们到要看看,匆忙达成联盟的楚国和陈国,究竟能给彼此多少信任。
  虽然薛临的这封亲笔信只被朝堂上的少数人过目,就被永和帝亲自焚毁。
  但信上的内容,还是悄无声息的在咸阳的大街小巷传开。
  永和帝气急败坏的让人去调查。
  才知道早在陈国将这封信送往赵国的时候,信上的内容,就在徐州、扬州和豫州传开。
  如今不仅赵国的各州郡,大街小巷中,都流传着薛临写给重奕的那封信上的顺口溜,连楚国境内也不例外。
  永和帝想要将大街小巷念叨顺口溜的人都抓起来,起码在赵国境内,绝对不允许对重奕和宋佩瑜有任何诋毁。
  宋佩瑜主动劝永和帝打消这个念头。
  这首顺口溜虽然难听,却是薛临送来的信中,内容最为含蓄的部分,大街小巷中念叨着顺口溜的人,也大多是还不懂事的半大孩子,甚至连纲常和倌色是什么意思,都未必知道。
  不如直接告诉百姓,顺口溜是从陈国传来,意思是诋毁太子和元君。
  就算百姓对他和重奕没有维护之意,也没有胆子继续念叨这个顺口溜。
  宋佩瑜想的果然没错,衙门的人挨家挨户的通知顺口溜乃是从陈国传来后,每家每户都响起揍孩子的声音。
  短短两天之内,咸阳中就再也听不见这首顺口溜。
  坊间茶楼却兴起新故事,逐渐传到民间百姓处,成为百姓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聊起这个话题时,百姓们的第一反应,都是鬼鬼祟祟的查看周围。
  发现周围没人,才会悄悄走到一起,仿佛细作交流似的,全程加密谈话。
  你听说了吗?
  你说那个,不行?
  嗯
  我家狗不行,都整日郁郁寡欢,他居然啧啧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有关于重奕和宋佩瑜的顺口溜,就彻底被各地百姓忘在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某位皇帝不行的传闻。
  对这件事最深信不疑的人,反而是豫州、荆州、徐州和扬州的百姓。
  因为当年薛临昏迷,薛临的心腹像是无头苍蝇似的到处找大夫的时候,就是在薛临正在的豫州、陈国根底所在的徐州、扬州、和正与陈国达成同盟的荆州楚地,大肆寻找能让男人雄武的名医。
  这些地方的百姓,甚至能说出来几年前,哪里的大夫被带走,再也没有回来。
  说到这里,百姓们忍不住对薛临咬牙切齿。
  对于偏僻的小地方来说,有大夫的地方和没大夫的地方,说是天壤之别也不为过。
  陈国人带走他们的大夫后,从来都没将大夫送回来。
  也不知道大夫
  呸!
  如此丧天良,活该不中用!短短的时间内,宣泰帝不中用的事,就传遍九州,并让百姓,尤其是陈国和楚国的百姓深信不疑。
  又过两个月,重奕和宋佩瑜才再次出现在百姓们口中。
  有了新鲜事,还是既与大人物相关,又与他们相关的新鲜事,百姓们早就将曾短暂流传过的顺口溜忘在脑后。
  百姓们会再次开始谈论赵太子和被赐婚给赵太子的宋少师。
  是因为正好在咸阳,有幸见识赵太子和宋少师纳采过程的商人们陆续离开咸阳,分别前往各地,忍不住将这番见识当成炫耀的资本。
  首礼纳采,是媒人提亲的过程。
  按照规矩,永和帝、赵太子和元君都不能亲自露面。
  由肃王、梁王、青王、安王、平王、尚书令等九人,亲自架着关押猛虎、双狼、梅花鹿等吉物的车笼前往宋府。
  这些吉物便是采择之礼。
  只不过寻常人家,便是世家也只会准备一对吉物,赵太子却准备了整整九对吉物。
  负责捧吉的九位媒人,也各个来历不凡。
  除了赵太子,绝不会有第二个人,再有这等面子。
  媒人入宋府后都发生了什么,府外的人不得而知。
  好在纳采有相应的吉时,没过多久,媒人们就笑容满面的从宋府大门出来,为首的肃王亲自捧着装着两只小狸花猫的笼子,笑的见牙不见眼,一口一个响亮的亲家。
  连没能挤到前面去,只能在街尾听个热闹的人都能听见肃王的大嗓门。
  特意穿着鲜亮衣服的宋氏郎君们,看上去却并不热情,冷着脸打发走了媒人,才让人从府内抬足有半人高的木箱出来。
  元君的兄长们亲自将里面的铜钱撒给外面看热闹的人,意味见喜。
  原本看宋氏郎君们对媒人不假辞色,还以为宋氏不满这门婚事,表情逐渐凝滞的行人们,这才恢复笑容,边抢喜钱,边说吉利话讨巧。
  原来不止寻常人家嫁女儿的时候会不舍,宋府嫁元君,亦是不肯给即将接走元君的人好脸色。
  直到人群中发出惊呼,众人才发现,宋府撒的喜钱中不止有铜钱,还有造型各异的金银裸子和小巧精致的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