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 > 七零女场长 > 七零女场长 第178节
  宋秘书揣摩着纪书记的意思,慢条斯理地说道:“杨同志的计划书我也看了,写得不错,很有想法。但我觉得有点激进了。现在局势不太明朗,我以为不宜大动干戈。你比如说,把农场的闲地隙地承包给家属个人耕种,这就不太符合国情。还有让群众自行筹建小型养殖厂也不太好,咱们农场有自己的养猪厂养殖厂没必要再这样搞。”
  罗场长说道:“小宋,你一个年轻人,思想太保守啊。咱们要为蕴藏在群众中的潜力解放出来嘛。农场的闲地隙地荒着也是荒着,交给家属耕种,农场还能得到三成收成,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双方你来我往,罗场长有意支持杨君苏,想趁着退休前再大干一场,在胜利农场留下自己的印记。纪书记态度含糊,双方就开始这么拉扯起来。
  杨君苏懒得管他们,她私下里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授意家属们今年可以多养鸡,以前大家都是偷偷摸摸的在林子里养个十只八只的。现在按杨君苏的意思是,一家可以养个几十只,专门雇人看管,大家给他们开工资;不但养鸡,鸭鹅也可以养起来,反正水域面积那么大,多养个几百只鸭鹅也不起眼;至于养猪,他们不叫养猪厂,而是叫互助养猪合作社,寻一个合适的地方建个简陋的猪圈,大家一起养,饲养员由这几家的家属轮流来当。这样一来,因家里住房所限无法养猪的人家就可以加入进来,那些嫌家庭养猪规模太小的工人也可以加入进来。
  大家私下里忙得马不停蹄,个个干劲十足,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往年只是十只八只的养鸡,今年这么大规模,那得是多大一笔进帐?想想就让人激动。
  听人说,这些只是杨场长计划的一部分,后面赚钱的点子还多着呢,只是时机不太合适,怕上头不同意暂时不好拿出来。大家听罢,纷纷暗自惋惜。
  杨君苏等了半个月见总场的讨论还没定下来,只能再去忽悠一番罗场长,再去刺激一下纪书记,甚至还特地找了一下谢阳,她的意思很明确:我听说你也想改革,但你一个人走引人注目,不防你让我先走两步,你就不那么显眼了。你去帮我劝劝纪书记,我知道他能听得进去你的意见。
  谢阳考虑半晌,觉得杨君苏说得有道理,便试着去劝纪书记。
  罗场长坚决要改革,再有谢阳相劝,另外还有群众呼声,纪书记便同意了杨君苏的一部分计划,那就是扩建城镇计划。但有一个条件是,总场不拨款不出人,由各分场自己想办法。
  杨君苏一接到通知,立即托人去打听懂城镇规划的专家,这次城镇规划得是超前的科学的,可不能像某些城镇规划,只看到眼巴前,拆了建,建了拆。
  第一百八十七章 喜看今日农场
  杨君苏在打听城镇规划方面的专家, 人是打听到了,有些人距离太远,还有工作在身也不方便来。
  贺新华做为基建科科长对于杨君苏的做派表示不理解:“以前, 都是咱们农场的人自己规划的, 还请什么专家呀?”
  杨君苏说道:“老贺, 咱们要把目光放长远。”
  杨君苏还在考虑专家的事,孙展青却过来问:“全志明你还记得吧?”
  “当然记得,他怎么了?”
  “他上次给我写信询问农场的事, 我顺便提了一下近况,他说他可以帮忙介绍一个专家来。”
  杨君苏面露喜色:“那可太好了。这事就交给你办。至于价钱, 只要不太离谱都可以。我希望对方能尽快赶过来, 咱们的时间太紧迫了。”
  孙展青微笑:“好的。”
  全志明行动迅速,四天后, 他亲自带着规划专家来到四分场, 杨君苏亲自接待。
  她看到全志明时不由得一愣,这人跟之前的区别太大了, 以前就是一个愤世嫉俗邋遢大叔, 现在胡子一刮,头发一理,新衣服一换, 竟然年轻了好几岁。
  杨君苏笑着上前握手:“全同志,你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呀。谢谢你, 正好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
  全志明跟杨君苏握了下手, 说道:“不客气, 顺便的事。”
  杨君苏看了看全志明身后:“你的朋友还在招待所?”
  全志明解释道:“他这个工作比较负责, 放下行李就让小陈领着他去实地考察?”
  “小陈是?”
  “陈辽原。”
  “哦。”
  两人寒暄几句, 全志明道:“杨场长, 你是个大忙人,你忙你的,不用特意招待我。我回猪厂看看。”
  “好的。”
  全志明这次来带了不少礼物,回到猪厂给他曾经的同事们分了分,孙展青,田翠翠都有礼物,杨君苏也有,不过是让孙展青转交的。
  杨君苏也终于见到了那位规划专家,此人名叫程松鹤,三十来岁,戴一副黑框眼镜,神色严肃,说话语气严谨。
  两人打完招呼,程松鹤就直奔主题:“杨场长,我已经实地考察过一遍,我想想听您的要求。”
  杨君苏侃侃而谈:“这个新城镇建设,主体要求是农村城市化,既要保留农村的自然环境,又要有城市的便利。既方便职工现在的生活居主,同时也要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预留出空间。为了节省土地和基建资金,一些同类型的建筑要尽量紧凑,划分区诸如工厂区、生活区、娱乐区等等……”
  全志明考虑了一会儿,说道:“杨场长,恕我直言,你们的资金恐怕支撑不了。”
  杨君苏:“没关系,先规划好,再分步建设,今年建一部分,明年建一部分。”
  程松鹤跟杨君苏聊完,又接着去实地考察,贺新华和孙展青做为陪同一起去。
  杨君苏趁着这个空隙去看望刚生产完的李卫红,李卫红上星期生了一个儿子。
  杨君苏提着红糖鸡蛋上门时,把一家人给激动得不行,人家可是场长,竟然亲自上门来了。
  小路的妈妈赶紧去给杨君苏倒茶:“杨场长,你一个大忙人咋亲自来了?”
  杨君苏笑道:“卫红是我的老朋友老部下了,她生这孩子这么大的事,我怎能不来?大娘,你这些日子也辛苦了。”
  路大娘咧嘴笑道:“不辛苦,应该的。”
  杨君苏跟老人家打完招呼,进屋去看李卫红。
  李卫红更是感动:“杨姐,我见到你,心里真高兴。”
  杨君苏看了看李卫红的脸色,她的身体素质一向挺好,气色还行。
  她去看小婴儿,刚出生的婴儿都差不多,皱巴巴的,跟只小猴子似的。
  李卫红指指孩子,哭丧着脸说道:“完了,大家都说这孩子像他舅,我哥谁不知道,丑得出名。”
  杨君苏笑着安慰道:“我看还行,咱们无产阶级看重心灵美。”
  李卫红叹息一声:“也只能这么想了。”
  李卫红接着说道:“杨姐,这孩子来的太不是时候了,我听说咱们四分场又有大动作了,我现在却什么也做不了。”
  李卫红性子本来就大大咧咧、风风火火的。对家庭生活的兴趣一般般,反而对工作十分投入,一想起自己因为生产不能参与大建设,自然是满心遗憾。
  杨君苏道:“人生长着呢,不急于这一时半会的。新城镇还在规划中,等你满月后,差不多才开始动工,你赶得上。”
  “那就好。”
  杨君苏陪着李卫红聊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小路全家留她吃饭,她婉拒了。
  回来的路上她盘算着,李卫红生产完该轮到高洁了,高洁之后是齐冰,她们这帮人年纪差不多,又是同时结婚,生孩子也扎堆。好在,现在一切都上了轨道,少几个人也照样运转。
  杨君苏正在脑子里安排着人事轮换,突然听到有人跟他打招:“杨场长。”
  杨君苏循声一看,只见面前站了一个身材清瘦挺拔的十五六岁的少年,看到对方那副醒目的混血面孔,她记起了这孩子的名字:“陈辽原。”
  陈辽原就是全志明带来的那个混血少年,杨君苏几乎没跟他说过话,只不过这孩子长相比较独特,所以她就记住了。
  陈辽原安静地走在杨君苏身旁,杨君苏亲切地问了他几句:“你又重回学校读书了吗?这次跟着全同志回农场,不会耽误功课吗?”
  陈辽原轻声回答:“没事的,耽误了这么多年,也不差这几天。”
  杨君苏本来还想问问他家里的情况,转念一想,估计家里情况不容乐观,还是别提起人家的伤心事了。
  两人有一搭无一搭地聊了半路,路上杨君苏碰到其他人,陈辽原才悄悄地离开。
  程松鹤还有工作在身,这次是趁着休假来的,他呆了几天就得赶回去。
  他对工作十分负负责,实地考察了后,又充分听取了各方的意见,修改两次后,终于拿出了一版设计方案。杨君苏看了一下,对这个方案还算满意。
  杨君苏让财务给程松鹤支了300块的设计费,并把来回路费,吃饭住宿的费用全部报销了。
  杨君苏拿着规划方案跟大家开会讨论了两次,便拍板决定开启基建计划。
  大家对于杨君苏的雷厉风行已经习惯了,张书记想劝这个搭档谨慎些,最终什么也没说。得了,让她折腾去吧。反正帐面上的钱用完了,也由她去想办法。
  张书记觉得自己的时运真不好,连着两任搭档都是女同志,风格还都挺霸道独断。宋要武是首都来的,他忍了。轮到杨君苏,没想到,还是他忍。
  杨君苏假装没看到张书记面上若有若无的失落,做决定这么复杂的事,怎么好意思让男同志干?她这么爱揽事儿可都是为了他们好。他们太累了,也该歇歇了。
  一行人刚走出会议室,贺新华和老金便追上来问杨君苏基建方面的问题。
  杨君苏回答完毕,笑着对贺新华说道:“老贺,恭喜你啊,你抽个时间跟老金调个休。”贺新华单身几年后,在老母亲的撮合下,终于梅开二度,娶了二分场的一个死了丈夫的女同志。
  贺新华淡淡地说道:“都第二次了,哪好意思再休假。”
  “那行,辛苦你们二位了,工地你们有空好好盯着,争取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每一期工程结束,我请你们吃饭。”
  杨君苏离开后,老金看着她的背影,感慨道:“谁能想到,小杨竟会成为咱们的领导,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的女同志不得了啊。”
  四分场现在成了一个大型的工地,工地上从早到晚,人声鼎沸,红旗招展,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由于基建资金有限,他们先建的是工厂,一个农产品加工厂,一个副食加工厂。工厂还在建造,杨君苏就开始安排一批职工去食品厂学习,一批销售员去外面调查市场情况。
  除了安排工作,杨君苏也不忘紧抓大家的学习。高级扫盲班仍在继续进行。
  她跟温明知下了班后,一人抱着一个孩子坐在书桌前看书学习。
  俩孩子正是好动的时候,哪里坐得住,呆了一会儿,就跑出去找爷爷奶奶去玩,玩腻了再回来找爸爸妈妈。两人学累了就陪着孩子玩一会儿,教着认几个字,讲个故事。这么做的好处就是,两个孩子说话越利落,掌握的词汇也逐步丰富起来,时不时地蹦出一两句让人大吃一惊的话。
  于凤华一脸惊喜:“这俩孩子是不是神童啊?”
  杨君苏摇头否认:“应该不是,他们只是早慧而已。”
  光阴飞逝,转眼间,到了夏天。夏天炎热,再加要收麦子,工地的进度也不得不慢下来。入秋之后,工程进度再继续加快进行。
  大家跟以往一样忙忙碌碌,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众人平静的生活却被一则新闻给打破了。1977年10月下旬,《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恢复高考。
  一石激起千层楼,大家先是震惊和难以置信,等到确信无疑。很多人忍不住欢呼雀跃,把帽子抛向天空。狂欢过后,有人意识到了什么,拔腿就往夜校跑来,老远就喊道:“我要报名学习!”
  来的不光是他们,还有其他人,有人来报名,有人想要借书。大家把夜校门口挤得跟菜市场似的。
  产后复出的李卫红主动站起来维持秩序:“都别挤,现在急着报名,以前干吗去了?让你们学习推三阻四的。不听杨姐言,吃亏在眼前。”
  众人赔着笑脸道:“卫红姐,你说得全对。那我们可以报名了吗?”
  第一百八十八章 高考
  恢复高考的消息刺激着每一个人, 这段时间,大家议论最多的就是高考。
  杨君苏特地打电话给杨婷婷,叫她抓紧时间复习。
  杨婷婷刚离开学校没几年, 在姐姐的影响下, 一直保持着看书学习的习惯。对于高考她是有点信心的:“姐, 这几年我一有空就看书,我觉得我可以试试。姐你也可以参加高考的吧?”
  杨君苏笑着说:“我当然可以,咱们一起参加。”
  “好的!”
  除了杨婷婷, 还有妹妹杨春,弟弟杨秋, 杨君苏一律鼓励他们参加。至于杨二宝, 这家伙从小就不爱读书,鼓励也没用, 索性随他去了。
  叶香云对于两个女儿要参加高考这事, 有些看法:“君君,你都是场长了, 你要是去读大学, 你的位置被别人占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