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 > 穿到古代的教书匠 > 第64章
  “呜~~”他们刚刚走出夔龙巢——立在出入口处的正式名称是“夔驿”,不过百姓们传来传去时,偷懒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讹传成了“夔龙巢”——便听到了远远的河面上也传来的长长的和龙吟一样的声音。
  被吓了一跳的辽国人往那儿一看,就见到一艘比楼船还要高大的铁皮包船停靠在了岸边,从船里陆陆续续地走出了许多人,他们一边往汴梁城方向走,一边用他们的方言互相交流着,听着似乎是从蜀中来的。
  “这是?”
  “和夔龙一样的道理,食煤石,而劲力极大。”
  “这船只竟能在蜀中自在穿梭嘛?”
  “当然!”崔瑛装出一幅很惊讶的语气道:“此船无需风帆,自可逆流而上,当然可以从水道入蜀。”
  “曾经我作为大辽使臣来到周国,也是在这个时候了。”耶律隆绪突然感叹道,“却感觉仅仅数年,这汴梁城又与当时完全不同了。”
  说着话的时候,他们已经乘上了马车,挑看帘子看着窗外。
  车外几个扎着丫髻的小男孩儿和小女孩儿手里捧着几张纸,正在那里念着什么,一个书生打扮的年青人弯下了腰,好像正在指导他们似的。
  耶律隆绪他们一行人暂时还不能入京,那还需要一个盛大的、重要的仪式。
  他们的住处被安排在了一处别院,也是依山傍水,宁静而美丽。不过他们刚进门不久,便听到门外发出了极强的喧哗声,宁静的山居别院,此时热闹得像个市场。
  “你们都围在这里做什么?”崔瑛打发了一个侍卫问道。
  “这位国公不是要出新诗集子了嘛,”一个大叔笑道,“外头有人出高价买呢,而且听说这位写了许多诗篇,就是让仲寓仙长还俗回家。”
  第132章 盛世气象(下)
  “这里是唐国公的宅子吧?”那侍卫问道。
  “我不知道他是什么国公啦,听说以前也是个皇帝,而且诗写的特别好,许多读书人都喜欢收集,记下一首卖给那些文人就能得不少钱呢。”
  “你们怎么记人家的诗啊?”连情绪有些低落的耶律隆绪都来了兴趣。
  “反正文人写诗,要不就是放纸上写,要不就是放嘴里念,要是写在纸上,我是没办法了,要是在嘴里念,我不就能听到了嘛。”
  “你能记得?”
  “嗐,我这才认得自己名字的大老粗能记得什么诗啊词啊的?”
  “那你?”
  “我不会,但我儿子会啊,喏,那就是我儿子。”那汉子用手一指那边,有好几个少年郎君围在一起,还有调皮的,竟扒着门缝,似是要偷听。
  “请问是江宁侯面前吗?”正说着话,李煜家的角门那里出来一个管家模样的中年人,他冲崔瑛行了一礼,恭敬道:“我家主人想请您一叙。”
  崔瑛是从皇家得到过暗示的,因着李仲寓那植物组培的事儿,只要李仲寓不想着还俗和他爹乱来,李煜自己折腾点什么事来,柴家都打算纵容一些。
  “瑛见过唐国公,久仰大名,能见尊面,幸甚幸甚。”崔瑛见到那个已显老态却不掩英俊相貌的李煜,发自内心地微行一礼。
  “江宁侯少年英才,老朽亡国之人,幽居山中,与小友相距咫尺却缘悋一面,今日得见,是老朽的幸事。”李煜非常客套地将崔瑛和跟着崔瑛来见识一下自己未来生活的耶律隆绪、萧思温打了个招呼,将人引到待客的花厅里。
  “今日请小友前来,还是有一事相求。”李煜连茶水都没怎么上,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说。
  “不知有何事是瑛得以效劳的?”
  “这是老朽的拙作,江宁侯自身进士及第,又能教出三元及第的弟子,想必也风流才子,还请品评一番。”
  崔瑛接过那卷作品,嘴上客套着,却也打开书册一看。不得不说,李煜的作品都是极为情真意切的,有几篇真是不亚于那篇“恰似一江春水往东流”。
  当然如果作品里不是充斥着“薄衾”“蔬食”之类抱怨饮食不精,丝帛不细的哀怨,顺便掺杂着希望儿子回家共享天伦、别再要钱的郁闷的话,崔瑛觉得这些诗还是可能在文学史上还是能有一席之地的。
  “小王爷,这便是唐国公,李煜李重光,诗艺超绝的。”崔瑛对诗作不予置评,反倒给他们互相作了一个介绍,“唐国公,这位是曾经的辽国皇帝耶律隆绪。”
  李煜有些尴尬地与耶律隆绪互相认识了一下,然后又饱含期待地看向崔瑛,“老朽的诗作……”
  “唐国公,”崔瑛点了点他这花厅里一面面巨大的玻璃窗,又用手指在厅里划了一个小圈,“您这里雕梁画栋,帘帷精美,这粗陋的评价有些失实了吧?”
  李煜尴尬地一笑,“拙荆喜美乐、美景、美食。”
  “你们想去看看仲寓仙长在做什么吗?”
  “自然。”
  “这个,仲寓不会恼了我吧。”李煜虽然思子怀儿的诗都写了一叠,此时却有些惴惴了。
  崔瑛让侍卫去汴梁城和白云观里都报了个信,然后还是由侍卫保护着,带着耶律隆绪、萧思温还有李煜去了白云观。至于其它杂事,自然有那些跟着他们的臣属们去处理。
  白云观离他们的这片别院一点也不远,骑着马,顺着桃李夹道的官路向前,不过数刻钟便到了白云观。
  白云观下的小镇俨然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这里不见树木草丛,只有红砖青瓦的房屋和被阳光晒得黑黝黝的匠人们。
  “这里就是白云镇了吧?”李煜问道,“寓儿有说过之里,据说此地金盛火旺,水脉不畅,因而木气不稳,如今一见,果然如此。”
  崔瑛并不想和他解释这些,只带着他们向前走去。两侧的铺子里都是三五成群的匠人在劳作,不见妇人,更不见孩子。
  走了几步,到了快进白云山的地方,一座有着与李煜的唐国公府不相上下玻璃窗的建筑映入他们的眼帘。透过那大大的,嵌在雕花窗框上的玻璃,看到的是许多孩子,他们坐在一间间房子里,衣衫干净整齐,面色红润精神。他们有的正襟危坐,认真地听前面的夫子讲课;有的则低着头,好像桌子底下有一个奇妙的新世界。
  “这些孩子的脸色真好,汴梁城里的孩子脸上都是有血色的,这一点我是真佩服柴家人。”耶律隆绪感叹道。
  “他们读的这是什么东西?太缺少文采了吧?”这是一心扑在文学艺术上的李煜。
  已经听到孩子是在念自己抄得那篇《蚕姑娘》的崔瑛也只好故作没听见,催促着他们向前走。
  白云山间的盘山路和北征辽国之前相比,变化并不大,但对于一直在北边生活的耶律隆绪和一直宅在自己家的李煜来说,可以乘车直上,一点颠簸也不用受的盘山路还是很震撼的。
  李煜看着山路一侧的县崖与山脚下缺少绿色却不缺少生机的人家,竟当场填了一首词轻轻地吟唱起来,崔瑛默默地从怀里掏出炭笔将这首《白云观寻儿途中》记了下来,以他熟背唐诗三百首的经历来看,只凭“遥闻金石伴书吟,踏玉龙,绕山行”一句,也该在诗词选集中留下一笔。
  李仲寓现在和王虎住的比较近,王虎在南坡尝试着开辟了一小块梯田,专门用来试种各种新的稻种,院子只是存粮种和睡觉的地方。李仲寓则几乎一人独占了整个院子,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奇形怪状的锅碗瓢盆还有深红色木头制得架子柜子,将小院有限的地方塞得是满满当当。
  “怎么样?”
  “出苗很顺利,应该能移到大田里了。”
  “这次能打多少粮?”
  “唔,怎么说也得有个十二三石吧,就是口感估计又会被你嫌弃了。”
  “要不拿粮食来喂鸡和猪吧,估计会长得不错。”
  “哪有这么糟践粮食的,多出来的蒸酒精好了。”
  听声音院子里至少有三个男的,一个女的还有个小孩儿,只是隔着重重地木架,看不到人。
  等崔瑛他们绕过木架,就看见三个青年郎君和一个青春少女围坐在石桌边,一个顶多三岁的小孩子被其中一个青年揽在怀里,睁着清亮亮的眼睛看着说话的人。
  而李煜眼中,就只能看到李仲寓穿着一身素色的窄袖道袍,一个木簪束发;他对面坐的那人穿着泥腿子的短褐,手指缝里还有没洗干净的泥沙。
  “仲寓,你看你的住处,真是,哪里像个一国太……大家公子哦。”李煜根本没听他们在讲什么,只嫌弃地说,“你看你和什么人坐在一处,你们有什么东西可聊的。”
  “小王和仲寓聊的挺好的,唐国公你有什么意见?”
  大家定睛一看,被嫌弃的王虎正和坐在他旁边的少女眉眼乱飞,根本没生气,倒是坐在少女对面的青年郎君语气严厉。
  崔瑛都没想到怀里面抱着个孩子的人居然是柴永岱,看年纪,不用说,他怀里的是未来的太子,柴永岱的长子柴若成。
  “见过太子殿下!”见到了太子,自然有一翻礼仪搅扰,而后李煜才想起他刚才的话实在有些不妥。
  “唐国公从来不曾见过仲寓做的事吧。”崔瑛他们毕竟不想让李仲寓难堪,连忙转移话题道,“今天好好看看,仲寓做的事情,是功在千秋的事情。”
  一株株生长在玻璃瓶里的小苗被移栽进满是泥土的盆里,只等过几天就集中种植。院子南面的梯田早已经是一片郁郁葱葱的青色,院子后面是猪圈鸡窝。站在院子当中,四周的景色一览无余。
  王虎见到崔瑛,先是脸红了一下,有些扭捏地叫了声“先生”,然后指了指立在一旁的少女,“这是阿环,先生认得的。”
  那少女倒落落大方地行了一个福礼,恰到好处地跟着叫了一声“先生”。
  等崔瑛面上毫无异色地与苏环点头致意后,他才松了一口气,开始极自豪地和崔瑛介绍道:“先生,现在普通的稻种麦种我能种出五石以上的产量,若是用双修水稻改良,如今产量基本上都在十石往上。只等再多攒些苗,便能从京畿往山东、江南推广种植了。这种稻子吃起来不够香甜,不过充饥没有问题了。”
  “好啦,你也不必再拐弯抹角的了,”李仲寓道,“我会抓紧育苗的,你催也催不来,学堂的学生没毕业,我人手也紧张啊。”
  “唐国公,仲寓是用了唐国府不少钱财,但他让数百万百姓可以免受饥馑,只这一点,他可比你要强。”柴永岱说。
  李煜自然不会反驳什么,只还有些心有不甘。
  “对了,德华,”柴永岱轻轻将怀里的孩子放到地上,让他站好,“我与皇爷爷和父皇商议过,你这样无官无职、儒不儒、道不道地四处帮闲实在不成体统,但将你束缚于一处又实在无法发挥你的才能,于是我们给你找了一个最合适的位置。”
  “谢谢陛下恩典。”崔瑛冲皇城方向拱一拱手,“劳您费心,臣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
  “这是若安,”柴永岱没去纠缠那些客气话,指着地上的三岁小豆丁说道,“如今被封为秦王,父皇将拜你为秦王太傅,负责教养秦王。”他有些狡黠地一笑,“以后我们会常常考较若安的哦。”
  崔瑛无奈地一笑,“臣才疏学浅,实在担心误人子弟。”
  “小王信你,”柴永岱郑重地说,“皇爷爷和父皇也信你,我们相信你会将若成教养成一代明君,打造出一副盛世气象!”
  崔瑛心中一动,他轻轻将站在地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抬着头看他的柴若成抱了起来,带着他环视了周围,郑重地说:“秦王殿下,记住现在的场景,为君礼贤下士,无论贵贱男女,只要能为这如画江山添上一笔精彩的,都值得被感谢。君王、贵族、平民、妇孺、胡宾,可坐而论道,这就是真正的盛世气象!”
  作者有话要说:
  借风之无形小天使的想法解释为什么工业区不能种树。
  李煜的诗是我自己胡诌的,什么词牌、平仄都没考虑,且作一笑。
  这篇小说的正文就到此为止了,第一次写文,有很多东西把握的并不好,结尾也有些仓促了,但笔力有限,感觉再写下去可能会又臭又长,也许适可而止会是个好选择,以后笔力有所提升之后,也许会再进行修改,但现在也只好这样了。
  后面关于黄河治理、工业与农业的平衡和大航海剪影会以番外片断的形式继续,大家想看的关于张雷的教育事业、后世的番外也会有的,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订阅。感谢众位小天使一路以来的陪伴。
  新文计划:在本文的番外完结之后,我大概会花一两周时间为新文《晴雯的现代生活》做准备。这会是个十来万字的短篇故事,主要是进行全文布局的练习,这篇写完后,我会继续崔瑛的女友《穿到异界的女学者》的故事,女主无cp,和这篇一样脑洞和金手指齐飞,到时相信我的笔力会有所提升,能为大家奉献一个更精彩的故事。如果对我的故事还抱有信心,希望大家能收藏一下作者专栏,也收藏一下自己感兴趣的新文。
  第133章 番外:一赐乐业人入周记
  “上帝保佑我们,繁华的东方神赐之地就在眼前了,大家再坚持一下。”戴着黑色毡帽的亚伦因称呼神名而习惯性地点了一下头,然后转过身子招呼后面的人们。
  “亚伦拉比,东方的神赐之地真能允许上帝的子民在此生活吗?”十岁的小男孩儿有些担忧地问,“我妈妈病的很重了,我担心她。”
  “别担心,我仔细和过往的商人打听过了,他们都是很有见识,很诚实的人,他们都说东方神赐之地的统治者宽容、仁慈,会有我们容身之处的。”亚伦弯下腰,安慰了他一番,然后用力捏了捏男孩儿的肩膀,“小伙子,去,照顾好你的妈妈和妹妹,我们快到了。”
  亚伦直起身,眯着眼睛向远处太阳升起的地方看,在地平线上,隐约看见了一道建立在山峦上的城墙。周国的商人曾经告诉过他,见到这样的城墙,就意味着他们要到家了。
  “什么人?”穿着修身皮甲的守城战士警惕地喝问道。
  “尊敬的骑士阁下,”亚伦行了一礼,保持着安全的距离说道,“我们是一赐乐业人,从遥远的欧罗巴出发,穿过一望无际的大漠,带着我们的牛羊和家人,来朝见东方伟大的帝王。”
  亚伦的汉语很不错,从他第一次遇到周国的商人,并从他们身上学会了仁义,看到了诚信,见识了能力之后,他便积极地和过往的大周商人学习汉语,欧罗巴对他们实在是太不友好了,他需要像摩西一样带着他的族人们寻找新的安居之地。
  听到亚伦怪声怪调的汉语,守城的士卒语气和缓了一些,他指了指离城门有一些距离的寨子道:“你是他们领头的吧?把你的族人们带到那边的流民营去,我会叫衙门里的人来安顿你们的,你们的人数不算少了,怎么安置还得等报给京中才能决定。”
  “这……”亚伦心里一慌,谄笑着从袖子里摸出一块小金块子就往那士卒手中递,“请问皇帝陛下会做什么样的决定?我们是上帝忠实的子民,遵守国家的法令,请您为我们多说说好话。”
  那守城的士卒在心底暗骂一声“二愣子”,表面上却不为所动,“你们只管住到寨子里去,之前辽民、回鹘都是一个部落一个部落来得,小一万人都有,都安置妥了,你们担心什么?”